近几年来,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快和对更高品质医疗救治需求的增长,跨统筹区域到异地就医的现象不断增多,实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让参保人在异乡更有“医靠”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实事,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也是我市各级医保部门攻坚克难、全力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
总体来看,我市围绕异地就医的相关政策、制度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逐渐健全完善的过程,不仅惠及的参保人员的类别、数量在逐渐扩大,而且相关的待遇标准也在及时跟进、调整和提高;同时,聚焦群众异地就医“垫资多、跑腿烦、报销难”问题,通过扩大结算范围、拓宽备案渠道、优化结算方式,实现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扩面提效”,钢城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强。据统计,今年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异地就医直接结算43.56万人次,医保基金支付7.97亿元,直接结算率达90%以上。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覆盖服务人群的角度,将异地长期居住人员和临时外出就医人员全部纳入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服务保障范围,其中,未转诊且非急诊的其他临时外出就医人员按照过去的政策是不能享受医保待遇的,现在这部分人员通过适当降低保障待遇标准的方式,也可以享受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从定点医疗机构的角度,目前我市总计173家定点医疗机构全面开展了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我市参保人也可以在全国各地已开展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的医疗机构享受相应的医保待遇。与此同时,按照国家、省统一部署,我市积极扩容门诊慢特病异地结算病种,省内门诊慢特病结算病种由5种增至40种,跨省结算病种由5种扩至10种,极大地方便了门诊慢特病患者的异地就医。
我市各级医保部门围绕为广大异地就医人员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备案服务不断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在全国清单基础上精简办理材料、简化办理流程、缩短办理时限,一方面加强各级医保经办机构、医疗服务机构、乡镇(街道)社区服务中心、银行网点等医保服务实体机构的窗口建设,通过畅通多种线下途径为广大异地就医人员提供备案服务;另一方面,结合加强医保信息化平台建设,积极引导广大参保人员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国家异地就医备案小程序、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以及辽事通、地方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等线上途径办理异地就医备案,均已实现了“网上办”“掌上办”;同时,全面落实“免申即享”“容缺受理”“补办备案”措施,异地就医备案及直接结算服务的便利性大大增强。
结合推进医保信息化建设,打破原有的单一手工报销模式,构建“就医地直接结算+参保地零星报销”双通道,支持群众按需选择线上、线下结算方式,积极推进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一站式”直接结算。据统计,2024年我市异地就医直接结算81.55万人次,直接结算总费用19.03亿元,异地就医住院直接结算率达到96.15%,门诊直接结算率达到99.96%,均提前超额完成三年行动计划预定目标。
积极推进“两城一家”政策,即我市异地安置退休人员、异地长期居住人员和常驻异地工作人员(统称“长期居住人员”)在办理异地就医备案后,按照本地待遇政策标准,保留其在参保地及长居地的住院、普通门诊、门诊慢(特)病、门诊特药等直接结算待遇;稳步扩大城乡居民医保异地普通门诊就医结算范围,我市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员完成异地长期居住及转诊转院备案的,可在其备案的就医地就近就便自愿选择各等级具备开展门诊直接结算服务条件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并享受普通门诊统筹直接结算待遇;积极解决恶性肿瘤(放化疗,含白血病)、严重精神障碍、透析、器官移植抗排斥治疗等特殊疾病患者异地门诊治疗难题,不设起付标准,支付限额、病种费用保障范围按照本地待遇政策标准执行,统筹支付比例按照比本地特病支付比例降低10个百分点的待遇政策标准执行;针对社会上一度反映强烈的“转诊难”问题,我们积极作为,在坚持以参保人员病情严重程度和本地医疗服务能力为客观依据开展异地转诊就医备案服务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拓展我市《异地就医无条件转诊病种(含治疗方式)目录》将无条件转诊病种由原来的10种、20种逐步优化拓展为70种,“转诊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